2021年06月21日 0 不详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药学院副院长杨绍坤
向前一步,可探索药学为生命保驾护航的奥秘;向后一步,可透过药学得以观察奇妙微观世界。
现如今,药学可以说是发展较为迅速的门类之一。药学不仅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药学事业近几年的发展更是非常迅猛,许多药品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迅猛发展的背后,源自于那些药学研究学者,默默奋斗在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线,用科学与技术,用智慧与精神,不遗余力地推动药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云南翰文教育集团旗下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药学院副院长杨绍坤,也正是其中一员。
孜孜以求 踏入“中药学大门”
中学时代的他,学习成绩很好,对化学尤为感兴趣。彼时,杨绍坤要面对高考选择专业的问题,“受家庭的影响,那个时候我其实一门心思只想报考护理专业,现在想起来,有些事情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机缘巧合下,杨绍坤最终被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录取。
可即便已经入校,但他还是不死心,问家长、找老师……想尽各种办法就是想调换专业,杨绍坤的辅导员在了解情况之后,却就不紧不慢的对他说,“先别着急,你先试试看”,没办法,杨绍坤只好抱着试试的心态去上了一个月的专业课,“没想到,中药学还真有点意思!”产生了兴趣,便有了走下去的念头,就这样,杨绍坤正式推开了中药学的“大门”。
刚刚进入中药学专业的杨绍坤对中药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到底有什么问题需要钻研,一点概念都没有。后来,他慢慢寻找方法,坚持认认真真学习,逐步深入了解,渐渐地发现药学不仅越学越有意思,在看到一些专家学者投身药学研究几十年,到如今中国的新药越来越多,国家的形势越来越好,也为自己能成为一名药学人倍感欣喜和骄傲。
大学期间野外采药
大学本科毕业后,杨绍坤从没有忽视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在家人、老师、同学的支持与鼓励下,他顺利考入云南大学读研,开始全身心的瞄准药物化学专业。
“因为决定考研时自己就想好要走药物化学研究这条路了,所以我的目标很明确,全力去做就好了,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不服输的斗志,前者是刀,后者是盾。”杨绍坤的“全力”,充分展现在他的钻研和思辨精神上,每个问题上必须钻研透彻,“一个问题不懂,我就一定要弄明白,即使有时候会花上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请教、思考。以前读高中和大学时,我非常喜欢打篮球,有时还会花上5、6个小时和同学一起骑车游玩,读研后感觉时间都不够用,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实验室里。搞科研虽然很累,但是很快乐,并且是那种很充实的快乐。”
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杨绍坤颇有感触地说:“人的一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会遇到很多变化。对于多数人来说,不一定非得按照自己最初设定的目标去走,才是最理想的道路。而所谓的兴趣,也不是一开头就有的。关键是干一行爱一行,不管你选择什么,只要真正学进去,就会产生兴趣,就会把它当作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
谆谆不倦 寻得一处“精神角落”
“我们不是医生,但我们一样救死扶伤。”
一部《我不是药神》的热播,让药物“格列卫”第一次为普通民众所认识。“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药学,同样也在救死扶伤;药学家,就是真正的‘药神’!”杨绍坤打趣着说道,“药神”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上的。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药学专业,那就是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实验,专业课本都很厚,几乎每一页都是重点。
带着对药学的热爱和期待,2018年6月,杨绍坤加入了云南翰文教育集团旗下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药学院。进来后,很快的就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验室的建设项目及新专业的申报中,2019年6月又主持厅级课题与校级课题各一项,7月担任药学教研室主任,负责药学专业教学工作及药学专业建设,2020年,共同参与编纂的《医用基础化学》的编著出版并使用,2020年6月代理药学系系副主任职务,2020年底,30岁的杨绍坤接过了药学院副院长的担子,主管学院教学工作和药学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建设。
2021年组织本科生考研讲座
在担任副院长职务以外,杨绍坤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同样繁重,加夜班、周末加班成了常态,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既然做了,就得干得好一点,得攀登。来到新的平台就要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让更多科研成果、教学成果更快地‘浮出纸面’。”
2020年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化学技能大赛-所带学生获二等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杨绍坤用心中的热爱和坚持诠释着“以学生为中心,以爱育人”的初心,“教书不只是谋生的职业,更是一份社会事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心中要有爱、有奉献。学生来上课,我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学这门课是要干嘛,为什么要学,目的是什么。兴趣和目标才是最好的老师。讲课和做科研是不一样的。做老师,需要给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需要的,是老师需要将教材完全理解透彻,绝对不能死搬硬套,照本宣科,一定要将教材完全理解,结合课程实际、生活实践并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教给学生。”
杨绍坤老师与学生
关于未来,如何走好科研和教学的路,杨绍坤心里早已有了打算,“还好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去不断摸索、学习,提升‘内功’。”对于杨绍坤来说,人生是一条长征的路,从下定决心将奔跑的方向定在药学的领域那一刻开始,他便全力向前,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更让钻研和教学成为一种“惯性”。
回望来路,无悔,展望前途,有路,一切的未知仍等待他的求索。
杨绍坤老师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