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6日 0 本站原创
为加强思考建设应用型课程,落实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创新、打造省内乃至国内的一流应用型课程,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围绕应用型课程建设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月31日,云南翰文教育集团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海源校区实验楼报告厅开展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与管理培训,旨在让翰文集团的老师们掌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开发原则、方法与评价,强化课程管理。开班仪式由集团教育教学总监宋飞宇主持。
本次培训再次邀请到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校校长、理事长、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曹勇安和各位讲师团的老师,为翰文集团旗下三所学校350余名专业负责人、学科基础课老师、专业课老师、通识课/思政课/双创课老师、辅导员等开展为期2天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与管理培训。培训采用专家讲座、分组指导、综合展示等形式,根据“讲练结合、突出精讲、贵在多练”的工作坊形式进行,共分为专业类、通识类和辅导员类三类工作坊。
云南翰文教育集团董事长杨红卫开班仪式讲话
云南翰文教育集团董事长杨红卫在开班仪式上作讲话,并向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专家团队再次专程到翰文集团来指导教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杨红卫董事长表示,学校教育依旧是集团发展的主产业,人才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而课程建设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牢牢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才能让所有老师、所有课程担好育人责任,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杨红卫董事长要求,要通过此次培训来提高意识、开拓思路、创新理念,深化应用型课程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提高意识,深入挖掘。要有课程建设的主人翁的意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独特的育人内容和方式,要深入挖掘应用型课程核心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在应用型课程建设工作中找到“角色”、干出“特色”;二是创新形式,信息指引。当代大学生主体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成为了互联网的“原住民”,所以应用型课程建设必须要适应学习者的特点,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引入、智慧教室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效度和满意度得到根本保障;三是特色标准,多元评价。应用型课程建设要从一个标准转变为多样化标准,要体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创新,树立起应用型大学的“金课”标准,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培养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校校长、理事长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曹勇安
曹勇安理事长与参训老师互动
上午,曹勇安理事长围绕《课程管理》进行了主题讲演,从解答什么是管理、课程是什么等问题出发,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图文视频并茂的课件,对应用型教育教学与普通教育教学的不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向培训的老师们做了深入的阐述。曹勇安教授指出,课程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落实到位的根本保障,是立校之基、兴校之本。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课程结构是使教师会做、能做;课程管理是使教师想做、愿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转型发展的落脚点,老师要更新观念,在实践教学中达到“学能自反、教能互强、互尊互学、教学相长”的效果。
讲师团的各位老师
随后,讲师团的夏丹老师围绕《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管理》、张苗老师围绕《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管理》、刘薇老师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管理》、程薇薇老师围绕《通识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赵婷婷老师围绕《通识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康静老师围绕《通识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高爱利老师围绕《辅导员工作》为主题,“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开发应用型课程体系,为参训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讲演。
工作坊学习小组
下午,第1类工作坊——专业类工作坊,由张莹、陈景鑫、张静三位老师从确定培养目标、析出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门课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门课教学目标四个方面为专业团队进行主讲授课;第2类工作坊——通识类工作坊,由王丹老师从通识课“双服务”要求下课程定位分析、通识课教学目标的分解、“双服务”目标下项目/章节的选取、学习产出及评价标准的确定四个方面为专业团队进行主讲授课;第3类工作坊——辅导员类工作坊,也是由王丹老师从辅导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分析、专业管理中辅导员工作内容梳理、辅导员如何配合专业达成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为专业团队进行主讲授课。
通过一天紧张而充实的课程学习和互动交流,参训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主讲老师们的讲演既有深厚理论,又有详实的案例,不仅对老师们具有启发性,又增强了教师课改的信心和动力,将把握好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理解课改理念,主动学习,加强思考,积极实践,狠抓落实,为应用型课程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应用型课程的深入研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