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2日 0 不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追忆百年峥嵘岁月,
传承奋斗青年先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
重温红色岁月,循着党的足迹。
铭记光辉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01
党史上的今天
1941年6月8日
《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写的代论《论敌寇两面政策》。文章指出:敌人对我除军事进攻之外,还使用政治进攻的法宝,企图以诱降和分化来动摇我们的抗战意志,瓦解我们抗战的力量,以便利其征服中国,这就是敌人侵华的两面政策。我们的对策是针锋相对,敌人以军事的进攻和“扫荡”来,我们以各线出击和破击战回答他;敌人以政治的诱降和分化来,我们以反对投降和巩固团结回答他;敌人以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来进攻我们,我们便以团结抗战来回答他。
1950年6月8日
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讲话,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讲话指出:我们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同整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我们的教育是科学的,要有科学的内容;我们的教育是民族的,要有民族的形式。
他强调:除了极少数反动分子外,我们应该团结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凡是在政治上反对三大敌人、在教育上赞成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人,我们都要团结。这是肯定和不可更易的方针。教育改革是比较长期的事,要有步骤地进行,但不能停止不动;要区别轻重缓急,在有些问题上要善于等待。
这篇讲话收入《周恩来选集》下卷。
1957年6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要求各省市级机关、高等学校和各级党报都要积极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进攻。
1998年6月8日至10日
中国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实现两党关系正常化进行商谈。双方确认,两党之间存在的历史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双方一致同意两党实现关系正常化。
2007年6月8日
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讲话,提出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则立场。他指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只有各方在促进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帮助更多国家走上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发展目标的清洁发展之路。
这篇讲话收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02
红色故事
血战上甘岭的虎将秦基伟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一仗举世瞩目,美军盯上上甘岭,其实是盯上了上甘岭身后的五圣山——中部战场最高的制高点。秦基伟指挥的志愿军第15军生死搏杀整整43天,打退敌军进攻900多次,最终赢得伟大胜利。秦基伟一战成名。
上甘岭战役(资料图)
未雨绸缪的战略运筹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首因是正确的战略预判。10月13日,战斗的前一天,秦基伟认为敌人可能会选择我不注意的方向突然攻击,这种情况必须警惕和准备。
按照常规战略判断,美韩军向西方山进攻、夺取平康平原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志愿军在此部署了精锐力量。然而,对手却先选易守难攻的五圣山作为主攻方向,发动疯狂轰击。战斗第一天,就向两个仅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头,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余枚,平均每平方公里倾泻炮弹和炸药达45吨。
令美军没有想到的是,秦基伟指挥西方山的44师按兵不动、侧面牵制,45师在上甘岭顽强抵抗、牢守阵地,最终彻底打破了美军声东击西的企图。秦基伟晚年接受采访时说道,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视我的西方山”“只是我们在西方山死死按兵不动,范弗里特才悻悻作罢。如果我们因为上甘岭战事吃紧而动用西方山的44师,范弗里特很有可能回马一枪”。
上甘岭战役(资料图)
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体现了秦基伟高超的指挥艺术。他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不断进行战略战术摸索、新装备技术研究、战法指挥创新,历练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决定了战场上的成功。
“一意孤行”建设坑道。上甘岭战役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基伟力排众议修筑坑道工事,并摸索出了“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先进施工方法,改变了原先壕沟挖在山梁上的做法,挖山洞把兵藏在大山腹部。秦基伟曾在日记中写道:坑道战就是当敌人爬到我们的身体上时,我们却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钻进了敌人的心脏里打。面对6万多敌人、3000架飞机、170多辆坦克、300余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地面工事被全面摧毁的情况下,志愿军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及时给予了回击。
发挥炮火威力,形成炮火优势。秦基伟认为,充分发挥炮兵作用,不但是歼灭敌人的需要,也是保护自己的需要。他深知,“喀秋莎”火箭炮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力强、机动性好,最适合用于对大面积集群目标射击。然而,15军只有24门“喀秋莎”,与美军弹药量相比微不足道。秦基伟命令“喀秋莎”秘密参战,停车便打,打完就撤,“喀秋莎”先后发射10次,毫发未损。上甘岭战役期间,对敌炮战16次,配合步兵反击、阻击、袭击分别43次、39次、6次,对空作战792次,共计896次,歼敌12800余人,占整个战役歼敌人总数一半以上,击落击伤敌机74架,击毁击伤敌人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同年12月,毛泽东肯定道,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精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创造步兵打飞机的奇迹。当时,联合国军掌握制空权,时常低空飞行,扰乱我军作战部署和行动速度。秦基伟大胆提出,美国飞机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即使打不下来,也要把它撵到高空,让它不敢低飞。1951年4月23日、25日两天时间里,第15军仅第113团就连续击落5架飞机,生俘多名跳伞的美军飞行员,创造了志愿军步兵团打敌机最高纪录。27日,志愿军司令部表彰该军:“22日至26日,四天之内击落敌机十一架,成绩很大,值得表扬。”由此,志愿军各部队纷纷掀起步兵打飞机的热潮。
上甘岭战役(资料图)
不畏强敌的决心意志
久经沙场的秦基伟曾感慨:上甘岭战役是他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在前往朝鲜战场前,秦基伟就喊出了“我的名字不书英雄榜,便上烈士碑”的豪言壮语,请求带领15军入朝参战。上甘岭之战是范弗里特摊牌计划的招式,如果能够占领五圣山,那么中方不得不后撤1250码(合1143米),美军可在谈判中取得优势。因此,他计划用炮火猛攻速战速决,预计6天内占领山头,而损失最多不超过200人。
秦基伟意识到此次战争的重要性,于是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为了完成掩护任务,15军准备打光最后一兵一卒。在反复争夺高地的惨烈拉锯战中,双方伤亡惨重。在我军最艰难的时刻,秦基伟给45师师长崔建功打电话说:现在整个朝鲜战场就是上甘岭在打,这是15军的光荣!15军已经打出了很硬的作风,咬着牙再挺一挺,敌人比不了这个硬劲……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敌人更困难的时候,这就要与敌人较量胆魄意志。上甘岭战斗要坚决打下去!我们就是要和美国人比比这个狠劲凶劲!为了全局的胜利,要娃娃婆娘一起上,我也要抬着棺材上,15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上甘岭战役之艰难空前绝后,可越是战斗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就是拼指挥员意志决心和坚韧精神的时候。上甘岭一战让全世界认识到新中国的实力,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军的钢铁还要硬,周恩来称之为军事史上的奇观。秦基伟的英雄主义精神,始终贯穿着15军官兵坚守上甘岭、激战上甘岭,最后赢得上甘岭战役的全过程。
04
红色电影
《血战湘江》(2017)
《血战湘江》海报
影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社